首页 血淬中华 下章
第三十六章 “漫漫”的期待
 1895年8月16,江宁,两江总督衙门西花园。

 两江总督衙门在太平天国时期,曾是洪秀全的天王府。几经战火,只保留下这个西花园和总督府西北角上的那个拜上帝会教堂,其他部分都是攻破长后,于1870年重新修建的。这里曲桥碧水,莲荷成片;奇石高树,花木扶苏。一幢小巧玲珑的花厅,映掩在一丛葱茏茂密的湘妃竹后面。在那碧波漾的一泓绿水中,一座九曲小桥弯弯曲曲通达那座巨石砌成的硕大石舫,其精美程度绝对可与昆明湖中的那一尊石舫相媲美。这座石舫,曾经是天王洪秀全与漂亮可人的王府女官幽会的场所,也是曾国藩与幕友饮酒诗的地方。如今的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刘坤一,喜欢它的幽静、素雅,常常于午餐后来这里小憩片刻。

 今,贴身的戈什哈沏上一杯香茶,刚刚悄然退下,却又急匆匆再次返回,一声长诺:“禀大帅,易顺鼎易大人有急事求见。”

 微微有些倦意的刘坤一闻言精神一振,知道必是有十分紧急的事情,否则知自己习惯的易顺鼎决不会在这个时候前来打搅他。一骨碌翻身坐起,刘坤一对着戈什哈说道:“快快有请!”

 易顺鼎,字实甫,号哭庵,汉寿人。他1875年中举,曾经官刑部郎中、河南候补道等职,目下是两江总督府的军幕道员。易顺鼎平素与刘坤一关系极为密切,亦是“反对割台,一力主战”的坚定支持者,平两江总督府中的大小军机要务皆由他负责。

 穿过浓荫绿密掩映下以鹅卵石铺就的小径,易顺鼎匆匆来到了西花园。顾不得太讲究礼数,他向着坐在凉榻上的刘坤一轻轻一躬:“岘帅,俄国驻华公使喀西尼刚刚发来了一份儿加密电报,说‘俄国准备正式承认台湾民主国’。”说着双手将一纸电文呈上。

 “什么?俄国要正式承认台湾民主国!”意外的消息,让刘坤一悚然动容,连忙一把抓过电报飞快地看了起来。站立在一旁的易顺鼎已经知道了电报的内容,此时看到刘坤一眉眼、胡须不停地耸动,知道大帅的心情也一定和自己一样异常。

 自《国闻报》将“台湾七战七捷,全歼倭寇近卫师团第一旅团”的消息披以后,很快就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天津的《直报》、《时报》、《京津泰晤士报》,上海的《申报》、《新闻报》、《上海新闻》,广州的《中外新闻》,宁波的《中外新报》等国内新闻媒体以及香港的《循环报》纷纷转载,立时将国人的注意力全集中到了倭寇武力侵台一事上。《马关条约》带来的奇大辱与台湾军民取得的巨大胜果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反差,本已经十分高涨的自立自强呼声,在这一胜利的催化下,迅速在全国兴起了一股“反援台,一雪前”的巨大

 而美国发行量最大的《太阳报》、《纽约时报》,英国的《泰晤士报》、《伦敦每新闻报》,法国的《费加罗报》、《快报》,德国的《西德意志汇报》亦纷纷以“日本陆军在台湾遭遇滑铁卢,第一旅团全军覆没”、“台湾战事趋于烈,军新竹得而复失”为题,在显著的位置,占用极大的篇幅,报道了台湾军民抵抗军进攻的最新新闻。其中,俄国的《新闻报》和《莫斯科新闻》的报道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以“台湾民主**队与日本国陆军在新竹、中坜战”为主标题“军全线溃败司令官川村景明少将阵亡”为副标题,报道了军第一旅团全军覆没,台军收复新竹、中坜四座城镇的消息。这是自台湾民主国成立以来,外国报章第一次将台湾军民对倭寇的抵抗冠以“台湾民主国”的称谓,其间究竟包含着什么,颇为耐人寻味。

 台湾战争爆发后,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占领了包括基隆、台北在内的台湾北部大部分土地,台湾民主国大总统唐景崧等人亦纷纷内渡,这让许多在台湾民主国成立后持观望态度的国家一致认为日本据台大事已定,台湾民主国败亡只是早晚间的事情。军势如破竹般攻克桃园、南雅、中坜和新竹之后,各国舆论更是呈一面倒之势,再也没有一个国家拿昙花一现的台湾民主国当回事。不料,战场风云突变,只不过几天工夫,不但新竹、大湖口、杨梅和中坜再次易手,而且军最精锐的近卫师团第一旅团竟被全歼。而台湾战局突然出现的逆转,在让许多国家大感惊讶的同时,也不得不开始重新研究、估价台湾的局势,以及对台、对清和对的相关政策。

 对于台湾局势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最为高兴的非俄国莫属。日本在亚洲的崛起,列强中受到威胁最大的就是俄国,日本对华的许多政策都影响到了俄国在中国的利益,因此俄国对日本在东亚的扩张一直怀有深深的忧虑和不安。当李鸿章在马关遇刺之后,俄国第一个对此事件作出了反应,它利用法俄同盟和德国急于在远东寻求一个立足点的微妙形势,策划了三国干涉还辽之举。尽管如此,俄国仍对日本在此次中战争中取得的战果感到担心,深恐日本在获得朝鲜和台湾的控制权后在远东坐大,直接对俄国在太平洋区域的利益形成威胁。

 台湾民主国成立伊始,俄国的一些政界人士就主张予以承认,借以压制日本的扩张和发展。而反对派则以“台湾政局不甚明朗,贸然承认恐得不偿失”为由,建议暂时予以搁置。此番台湾新竹…中坜大捷,立时让“承认派”占了上风,经过连续几天的紧张研究,俄国政府终于作出了承认台湾民主国的决议,并随即命令俄国驻华公使喀西尼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及与台南刘永福联系密切的两江总督衙门通报此事。当然俄国致电刘坤一的主要目的,还是想询问新竹…中坜大捷究竟是黑旗军所为,还是如外界传说的乃义勇军所为?

 阅罢电文,刘坤一手捻胡须,若有所思地问易顺鼎道:“实甫,你如何看待此事?”

 易顺鼎在来西花园的路上,早就对此事件的影响考虑得一清二楚。当下,他微然一笑道:“岘帅,俄国承认台湾民主国自是对当前的局势有莫大的好处。这几以来,在新竹…中坜大捷赫赫战果的刺下,不但普通百姓、工商士子都战意昂扬、振奋不已,而且各地的主战官员、朝中的‘清谏臣’亦借此时机纷纷上书,请求废约再战。不过,顺鼎以为太后以及孙毓汶、徐用仪之虽然暂时未提出反对意见,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会同意此事,惟不愿当此万民所指之际,‘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已。”

 听到这里,刘坤一赞同地点点头:“实甫言之有理,如今‘抗援台’的声势尽管浩大、烈,但太后最在意的应该还是泰西列强的态度,以及今后会不会给大清带来麻烦。从现在的情况看,英国还是一如既往的坚决支持倭寇,亦配合倭国的抗议对我大清不断施加压力;美、德两国的态度则在此次大胜后变得比较暧昧,虽然在表面上也提醒大清不要违反《马关条约》的约定,但明显要温和得多;法国由于与俄国结为了盟友,因此对倭国的政策,一直以来都与俄国同进同退。如今,既然俄国已经承认了台湾民主国,那法国估计也不会落在其后,而有了俄、法的支持,太后心中的忧虑也必然会减少许多。”

 “还是岘帅于形势看得清楚,台湾的命运全看今后几天的发展情况了,真的是既让人期待,又令人担忧。唯一只怕朝廷依旧顾虑重重,不能在援台一事上给予支持或认可,那志愿军在台湾的斗争可就极其艰难了!”易顺鼎不无忧虑地道出了自己的担心。

 “哈哈”一笑,刘坤一宽慰易顺鼎道:“实甫,你就放心吧!情况绝不会糟到如此地步,老夫现在可是对冯华信心十足。自我重回两江伊始,哪件事不是在他的算计之下,这不俄国已经开始承认‘台湾民主国’了吗?大清得此旷世奇才,真是幸甚至哉啊!”易顺鼎作为刘坤一的心腹军幕道员,自是了解“志愿军渡海援台”一事的所有前因后果,他对冯华的运筹帷幄,也是打心底里感到佩服。听刘坤一提起冯华,易顺鼎在心中一宽的同时,不由得又想起来一件事来:“岘帅,还有一件事要向您禀告,刚刚旅大经济特别区办事大臣冯华也发来了一份儿电报。”

 心中一惊,刘坤一问道:“旅大的电报,难不成又有什么意外的情况发生?”

 易顺鼎摇了摇头,笑道:“岘帅勿急,冯大人只是提醒您要作最坏的打算而已。一则倭寇经此大败,肯定会加大封锁台湾水道的力度;二则虽然目前的舆论形势较为有利,但亦要做好朝廷迫于外部压力还是做出封锁闽浙港口的命令。冯大人希望您未雨绸缪,抓紧时间再赶运一些台湾急需的军用物资。另外,他还想请您帮一个忙…”说罢,他再次向刘坤一递上一纸电文。

 知道没什么特别紧急的事情,刘坤一放宽了心,从容拿起电文浏览起来。很快将电报看完,刘坤一颔首道:“实甫,子夏担心的事,我也有所考虑,运送物资的事就由你亲自处理,务必不可懈怠!只是后面的这个事情,怕是有些难度…”

 说到这儿,他的脸上出了一抹笑容:“这个冯子夏啊,手伸的是又快又长,志愿军入台一事尚没有个确切说法,又想从我的两江给他的特区挖人。只是这一次,恐怕很难会如他的愿,张季直(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光绪状元)素重名节,向不喜攀附权贵。当初张香涛(张之)与李合肥(李鸿章)在他尚未发迹之前,想延揽其入幕,都遭到他的断然拒绝,公开声言‘南不拜张,北不投李’,这是何等的清高。如今他已是状元身份,虽因丧父回籍守制,但以他的脾气秉恐怕不会轻易允诺此事。”

 易顺鼎亦点头说道:“确如岘帅所言,张謇书生意气,高傲得紧,不见得会同意出山。只是冯大人在电报中言辞异常恳切,再三拜托大人为其帮衬此事,看来怎么也要试一试。”

 刘坤一颇有些无奈地叹了一口气:“是呀!子夏的旅大经济特别区正是百废待兴,极需要人才的时候,我怎么也要在此时帮他一把,勉为其难的试上一试。”

 说到这儿,刘坤一将话题一转:“实甫,延请张季直的事情咱们稍后再作商量,你现下就给俄国驻华公使喀西尼回电。首先对俄国皇帝和政府主持正义和公道的举动表示感谢,然后明确告诉他,我大清从未向台湾派遣过任何军队。至于以个人身份从大陆渡海作战的百姓,无论是开战前、开战后均有之,但那只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清国政府的立场…”

 北三十里堡位于金州以北三十里,是盛京、辽、鞍山、海城、营口等地前往金州、旅顺的必经之路。由于地理位置重要,这里慢慢由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发展成了方圆几十里地最大的集镇。不过,自军攻陷金州、旅顺,对辽南民众实施残酷的屠杀、镇之后,北三十里堡早已失去了往昔的兴旺与热闹,就连每月的二、五、八大集也是一副萧条冷落,死气沉沉的模样。

 冯华骑着马缓缓行进在贯通镇子的南北大街上,心情也如眼前的景象一般落寞、沉重。义勇军进驻金州地区已经半个多月了,可战争对当地经济、百姓的严酷摧残,让他们迟迟都不能正式开展特区的建设。大部分的军用、民用设施被毁坏殆尽,使得义勇军原本就因为支援志愿军入台而异常紧张的财力更是雪上加霜。

 旅顺口、大连湾作为扼守东北、华北的海上门户,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它的防卫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善起来。然而单纯只将这两地原有的炮台修复,就至少需要二百万两的银子,凭义勇军现在的财力根本就不可能完成。另外,还有一点也给义勇军恢复当地生产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那就是战令辽南地区的人口大量失,重建工作所需的劳动力严重紧缺。尽管随着义勇军进驻辽东,许多当初背井离乡、落在外的百姓,开始拖家带口络绎返乡,但要恢复到战争前的状况,毕竟还需要假以时,而且目前如何帮助返乡的百姓重建家园也是一个亟待考虑的问题。

 几百米的街道很快就走到了尽头。镇外,那条通往远方的大道曲曲弯弯伸向天地尽头。冯华昂首望了望净碧如洗的蓝天,那种天地寥廓的感觉,让他沉重的心情豁然开朗,这一瞬间他心头的压力也好似轻松了许多。虚虚扬了扬马鞭,冯华轻催下战马,在十几名警卫人员的簇拥下,向着镇外二、三里地远的一座小山丘驰去。

 金州地区地处辽东半岛南部,长白山系的千山山脉余脉纵贯本区,绝大部分地形为山地及久经风雨剥蚀而成的低缓丘陵,因此这里的道路也是随着地势上下起伏、忽高忽低。望着大路尽头,那忽然出现在视野当中的车马队伍,冯华的心不住有些激动起来:自从义勇军出征辽东,自己已经和小宇分开9个来月了,也不知道这个臭小子如今怎么样了!听五弟说,小宇虽然还是如以往那般思想活跃,屡有奇思妙想,但却是更加成稳重了,龙口街兵工厂和技术学校在他的主持下,发展的十分迅速。不论是兵工厂的工人、技术学校的学员,还是那些聘请过来的老外,都对他谦和的为人、广博的学识以及敬业的精神敬服有加、钦佩异常。

 搬迁龙口街兵工厂和军事学校、技术学校的工作,早在冯华与小鬼子办理交接辽东的手续时就已经着手准备了。待义勇军正式进驻辽东,周天宇已在先期派往龙口街的一营义勇军战士的护送下,带着他的那些宝贝疙瘩上了路。本来从距离上看,从龙口街到金州最多也不过半个月的路程,可是那些设备实在过于笨重,这一路竟走了将近一个月。

 车队行速虽缓,但还是渐行渐近,已经可以隐约分辨出人马车辆的轮廓。只是起伏的道路,让车队时隐时现,亦让冯华对周天宇的思念之情越发强烈起来:那个身形拔,骑马走在队首,看起来有些焦躁不安的人影就是小宇吧!五弟说他成稳重了许多,怎么我看还是一副躁躁的样子,这个臭小子…

 当车队又一次隐伏在一个山坡之后,冯华终于再也忍不住心中的。向警卫挥了挥手,他策马驰下山丘,朝着车队飞驰而去。
上章 血淬中华 下章